玩转坦克的“兵专家”
第31集团军某装甲团坦克二连修理班长焦建博小记
■曾 涛 王奇超 李仙
闽南腹地,夜色渐浓。第31集团军某装甲团一场合成营夜间对抗演习即将拉开战幕。突然,一辆坦克射击指示灯持续闪烁,炮弹无法发射。
焦建博在检测坦克电路 王路加 摄
“快叫焦建博!”营长杨义焦急万分。话音刚落,只见一个中等个头的上士跃身钻进车内。一分钟、两分钟……七分钟后,战车“起死回生”。演习中,坦克打出了6发6中的“满堂彩”。
关键时刻展身手,靠的可不是运气,而是实力。2011年底,新装备配发到团队,焦建博刚开始也是“看啥啥不懂,学啥啥不会”。然而,他身上有一股勤学苦钻的韧劲,任何问题弄不明白决不放弃。
他经常拿起装备操作规程、维修手册反复研读,边维修边学习,还自学了《电工电路》《机械原理》等20多本专业书籍。遇到实在看不懂的问题,他就记下来向连队干部和兄弟连队的老班长请教。那阵子,焦建博最开心的就是厂家师傅到团里巡修,他总会围着人家一问就是两三个小时,十几个相关厂家师傅的电话成了他手机里的“常用联系人”。正是凭着这种好学和坚持,焦建博练就了一身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的本领,对坦克性能和常见故障“一口清”“一摸准”。
焦建博在维修坦克 王路加 摄
一次实兵对抗演习,连队坦克“趴窝”。驾驶员把所有可能的故障点都试了个遍,就是找不出原因。焦建博及时赶到,把油管一拔,看了一眼喷油量,再用手指试了一下喷油的力度,说:“油泵供油不足。”1分钟不到,他便查明“病因”。驾驶员惊叹:“手指也能当测压计用?”随后,驾驶员检查了油泵,果然发现柱塞磨损严重。更换了新的柱塞后,坦克“轰”的一声重新启动。
以往,坦克发电机出现故障时,先要将发动机吊起,再拆卸维修。但是吊装、拆卸、维修、组装,一个过程下来需要一天时间。“真要打起仗来,那么长时间我们可耗不起。”焦建博琢磨,能不能在不吊装发动机的情况下直接将发电机取下?凭借对供电系统和机械结构的熟悉,他用钢板尺仔细量取各部件尺寸,研究计算最优方法。最终,在仅拆卸一个卡箍的情况下就成功将发电机取出,使维修时间缩短至3小时,极大地提高了抢修效率。
肩扛士兵军衔,头戴专家“帽子”。入伍10年来,焦建博始终战斗在装坦克维修一线,他熟练掌握了40多种修理技能,安全保障50余次重大演训任务。他在维修过程中记录典型故障的“病例档案”则成为了全团坦克修理最实用的教材,革新发明的5套修理工具被官兵们誉为抢修“神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