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离不开这样的好干部” 记靖边县沙洼沟驻村干部方志洋

评论

 

2137000362db62ffe20e

“他是我们农民的好干部”,“我们离不开这样的好干部”,“我们心疼这样的好干部”,离开沙洼沟村已一个多月,但群众的这几句话却久久不能挥去,到底是怎样的一名驻村干部让群众如此深爱?

4月12日,我们从中山涧出发,一路上车子在蜿蜒陡峭的山路间盘绕颠簸,大概走了两个多小时车程,终于到了发生“沙洼沟事变”的沙洼沟村。

立志要以“愚公移山”的勇气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

2015年,27岁的方志洋被下派到贫困落后的中山涧镇沙洼沟村。这个村子位于白于山腹地,与吴起隔山相望。刚到村时,村里的落后景象让他终生难忘:村委会破破烂烂,杂草丛生,遮风避雨都成了问题,村委吃水要到两里外拉水,手机没有信号,村级道路又不通,这里就像一个被世间遗忘的村落。

到村第二天,他开始入户了解情况,他了解到矛盾纠纷是村民的“心头病”,吃水难、行路难、通信难,发展难、设施差、产业弱是这个村子的发展现状。

213b0002a168fab84ad3

面对这种的场景,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深深的责任感让他再也轻松不起来。从那刻起,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:不管多苦多难,一定要以愚公移山的勇气改变这个村的面貌,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,绝不辜负自己的青春,不辜负群众的期望。

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:“这里的饮用水氟碱含量大,这里的农电急待改造,这里的农民还在靠天吃饭,这里的部分地方至今还是信号盲区,这里的道路或尘土飞扬或泥泞不堪,这里没有致富的项目和产业,这里的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思想观念已然成为问题,这里是谁?这里是白于山区的一个缩。好在这里将要改变……”

为群众化解了86件矛盾纠纷 扫清了发展的障碍

沙洼沟村曾是全县典型的矛盾村,班子软弱涣散,宗族势力强大、常年累积的地界纠纷、油井赔偿等问题错综复杂,矛盾纠纷成了制约当地发展的“拦路虎”。“不管多好的项目在我们村很难实施下去,哪怕是驴车车从家门过,都要阻挡,更别说各种管网道路,土地项目了。”村民康孝珠感慨地说。

方志洋深知要想改变村子的面貌,首要问题就是解决矛盾纠纷。2015年的冬天,白于山区到处白雪皑皑,天气特别寒冷,方志洋整天爬山下沟,挨家挨户排查矛盾问题。沙洼沟村山路陡峭,平时走路都要格外小心,大雪天走路更是步步惊心,方志洋说,已经记不清自己在雪坑里摔过多少个跟头,也记不清鞋子在雪地里被陷进过多少次,到了群众家里,每次都是又冷又饿,身上、鞋里全是雪,还好热心的群众“收留”他。“为了我们个人的事,小方雪天雪地受这种罪,又吃不好睡不好,这样的好干部我们都心疼了,他就是我们农民的‘好孩子’。”正在厨房里做饭的村妇郭占梅回忆说。

 那一次,他半个多月没回家,也半个多月没和家里联系上,住群众家,吃群众饭,住群众炕,挨家挨户排查出86件矛盾纠纷,然后分类整合一户户做工作,不解决问题不挪窝,群众不赞同不离地儿,白天找老乡在地里拉,拉不通晚上住老乡家里继续拉。方志洋说:“几乎每户人家都跑了不下两三次,有时候态度冷淡,有时候群众红脸骂娘,更有甚者还拿出菜刀跟他拼命,但我不怕惹人,不怕惹事,我抱着给群众解决问题的态度,不怕群众指脊梁骨。”就这样,凭着一股“愚公移山”的勇气,凭着一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的决心,全村 86件矛盾问题全部化解,700万油井款全部兑现。

“毛老时的好干部回来了,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,把我们多少年的矛盾处理了,我们的心结解开了,气顺人。”村民李海俊感激地说。

改善了全村的基础设施  夯实了发展的基石

火车跑得块,全靠车头带。从2015年开始,驻村干部方志洋就为改变该村的基础设施四处奔波,从下做工作,从上要项目,仅两年的时间,该村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,大大夯实了发展的基石。

打通了全村的致富路

沙洼沟村有一句顺口溜:“泥家沟烂泥湾,来不容易走个难”。正如这句顺口溜所言,这个村中间沟洼地,南北两座山只有一公里的直线距离,遇到下雨天要绕行三四十公里才能走到山对面,道路不通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发展。

要想富,先修路。2015年春,驻村党员干部和村委会决定先修一条村级道路。说起修路,党员和群众一拍即合。为了确保道路顺利实施,方志洋天天蹲在村里,他说自己尽管吃不好,睡不好,但心里踏实。在修路期间,有时遇在群众家里,人家饭做得不多,他吃不饱,就在地里拔的吃野菜,渴了就喝沟里的水,他说自己在老家也没呆过这么久,也没受过这种罪。

就这样,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一条6.5公里的村级路,涉及90户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竟没花一分补偿费,15天就顺利打通了,村里800多人的出行问题彻底解决了,致富的路子也铺就了。

“我们命好遇上这样肯干事的好干部,祖祖辈辈修不开的路,一个毛头小伙子尽然做到了,他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,真是我们农民的‘好孩子’。”说起方志洋,坐在炕上的杜久孝赞不绝口。

  建设 2700亩无忧保障田

土地是农民致富的“命根子”。沙洼沟村除了山地,就是湿碱沟洼地,农民没有一分保障田,完全靠天吃饭。如何变弱势为优势?方志洋填沟造地,平山造田。它在沟洼地筹资打了三道坝,这三道坝拦住了上游的洪水,发挥了涝防洪,旱保水的作用,曾经容易被洪水推的“闹心田”变成了1000亩无忧保障田,三道坝也成为南北两山沟通的桥梁要道。同时,他在山上整理出900亩宽幅梯田,利用坝渠水实施800亩的水浇地。这样, 2700亩的土地将成为全村最可靠的“粮仓”……

与此同时,在方志洋的争取和县级领导的支持下,2016年,该村新修了村委阵地,建起了移动信号塔,结束了“通讯基本靠吼”的现状,顺利实施了18公里的农网改造,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。至此,该村的水、电、路、讯、田和村级阵地问题全部解决。

结合实际会“打当”    铺就产业致富路

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,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,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成了方志洋奋斗的目标。

一直以来,沙洼沟村因缺地缺水没有形成主导产业。如今条件具备了,群众发展的愿望强烈了,方志洋鼓励农民在山上种植3000多亩山桃经济林,引导农民在保障田上发展黑枸杞产业400多亩,并为该村5户贫困户免费提供一亩黑枸杞亩,产业建设为全村铺开脱贫致富路。

在他的全力帮扶下,沙洼沟村33户精准扶贫户有26户进城搬迁,7户得到产业扶持,社会兜底4户,带动5户栽种黑枸杞82亩,带动14户栽种山桃890亩,帮助14户整理土地270亩,目前脱贫了27户,脱贫率74%。

 “有这样会打当的好干部,我们群众不愁过不上好日子。”村支书张步亮对这个年轻的驻村干部深深佩服。

因为深爱,他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这片红色的土地;因为心系百姓,方志洋踏踏实实为群众干实事;因为这份实干,带来了一个村庄几十年不曾有过的改变。他就是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,农民的“好孩子”方志洋。(作者:樊悦)

今日热点

特别推荐

小编精选

热点排行

我站致力于提供合理、准确、完整的资讯信息,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、准确性和完整性,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、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。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,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, 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,本站概不负责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问题请发E-mail
相关推荐
热图聚焦
精彩视频
热门推荐

注: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日报界 - 日报头条 - 日报新闻网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日报界 - 日报头条 - 日报新闻网致力于资讯传播,希望建立合作关系。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,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。邮箱:xinh@foxmail.com

联系我们|www.ribaow.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豫ICP备16022861号-5